WFU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我的鼻子發黴了!可能致命的黴菌性鼻竇炎

作者:陳泓鈞 (Hung-Chun Chen, MD)




案例一

66 歲的楊先生看起來有些虛弱無力,他有糖尿病,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此外還為肝硬化所困。前陣子因為肺炎住院,在住院期間發現右邊頭痛,而且不時從右邊鼻孔擤出帶有血絲的鼻涕,來耳鼻喉科檢查的前兩天,還開始發燒。

利用鼻內視鏡幫他檢查,發現在右側鼻腔深處有一整區的鼻黏膜很不尋常,被許多焦黑、結痂狀東西給覆蓋,還有許多黏稠的分泌物。

這個檢查結果讓現場的耳鼻喉科醫師心頭一驚!

「楊先生,您這很有可能是嚴重的黴菌性鼻竇炎,要盡快處理...」


案例二

60 歲的林女士是位家庭主婦,過去的健康狀況良好,沒生過什麼大病。之所以來耳鼻喉科門診,是因為這一兩年來一直感覺左邊鼻塞,三不五時還會聞到腐臭的味道,起初她以為是食物壞掉,但一段時間後狀況仍沒改善,讓常需要下廚的她感到很困擾。

幫她檢查鼻腔內的狀況,發現左側鼻腔裡有一些黏稠的濃鼻涕往喉嚨倒流,鼻竇開口附近的黏膜也有發炎、腫脹的現象。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在左側的鼻竇充滿了不正常的顯影。

「林阿姨,您這個很有可能是左邊的鼻子發黴,也就是黴菌性鼻竇炎,要考慮開刀...」

「鼻子發黴......蝦米!鼻子也會生菇(台語)喔?!」


關於黴菌性鼻竇炎,重點先讓您了解 

若鼻子長期同一側鼻塞、濃鼻涕、鼻子聞到異味,要特別留意。免疫低下的鼻竇炎患者,若有發燒情形,務必盡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以利儘早排除黴菌性鼻竇炎的可能性!


黴菌可以與您和平共處,也能變臉反撲

台灣四面環海,屬於典型的海島型氣候,溫暖潮濕的環境相當適合各種黴菌生長,而這些我們肉眼難以察覺的黴菌、孢子等小傢伙,就和細菌一樣,常駐在我們身上,鼻腔內更是一個黴菌適合「安居」的好所在。

然而,不是所有鼻腔的黴菌都會帶來麻煩,有的會跟我們和平相處,但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伺機而動、翻臉不認人,感染鼻腔和鼻竇造成「黴菌性鼻竇炎」。

鼻腔的黴菌感染,其嚴重度差異頗大,從輕微但煩人的鼻竇炎症狀,嚴重到影響視力、腦部、甚至威脅生命的併發症都可能發生。所以對於任何鼻腔可能發生黴菌感染的狀況,都不能大意!


發黴不就是看起來噁心而已嗎?有什麼好怕的?

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看到黴菌的蹤影,像是食物放久長出了斑點、或是浴室的簾子出現的黑斑...等等,想到這些東西長在鼻子裡面,實在令人感到不太舒服。但除了噁心之外,黴菌感染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沒錯,某些黴菌性鼻竇炎還真的很可怕!

依據黴菌侵犯鼻腔的速度和嚴重程度,可以將黴菌性鼻竇炎分成兩大類:「非侵襲性」以及「侵襲性」。這裡要請您特別留意的,是光聽名稱就很可怕的「侵襲性」黴菌性鼻竇炎。


最可怕的黴菌感染:「侵襲性」的黴菌性鼻竇炎

說到鼻腔的黴菌感染,「侵襲性」黴菌感染應該是最惡名昭彰的了!而這類侵襲性的黴菌感染中,若疾病進展的速度又快又急(四週之內),就會被歸到最可怕的那群:急性侵襲性黴菌性鼻竇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光聽名字就足夠讓醫師如臨大敵了。

之所以會稱作侵襲性感染,是在某些情況和特殊體質的人身上,這些鼻子的黴菌找到方法突破鼻腔粘膜,如伸出魔爪般,往更深層的地方(例如血管、骨頭)侵犯和生長,除了影響鼻子周圍的構造(例如眼睛、腦),還可能藉由血液跑到全身,產生致命危機。據統計,鼻腔的急性侵襲性黴菌感染,死亡率可以高達約兩成!

這種黴菌的急性侵襲性感染特別好發於免疫力低下的人,例如白血病、接受化學治療、糖尿病、接受器官移植後、AIDS...等等。楊先生的例子就是由於血糖控制不好,加上肝硬化影響免疫力,導致鼻腔的黴菌感染。

麻煩的是,這麼嚴重的黴菌感染,他的症狀和急性鼻竇炎差不多,像是鼻塞、流鼻涕、臉脹痛、頭痛、發燒等等。不過有一點要注意,這種侵犯性的急性感染,「發燒」是最常見的症狀。換句話說,一旦免疫較差的患者有發燒和鼻塞,一定要先排除急性侵襲性黴菌感染

針對鼻腔這群具有侵襲性的黴菌感染,治療上得使用「抗黴菌藥物」才夠力。然而,這些強力的抗黴菌藥物通常全身的副作用也較大,因此,醫師會特別小心使用這類藥物,一般會由專業的感染科醫師協助開立。

除了藥物治療,通常還需要搭配鼻內視鏡手術。由於黴菌侵犯鼻黏膜深處的血管,造成缺血,所以黏膜看起來會變焦黑狀。手術的目的是將那些壞死的鼻黏膜清除乾淨,讓抗黴菌藥能經由血液流到鼻腔,增加治療效果。



聽起來真可怕!那治療應該都要給抗黴菌藥物吧?

錯!

只有上面提到的侵襲性感染需要使用抗黴菌藥物,另一類的黴菌感染,因為黴菌沒有進一步越界往鼻腔黏膜內深入,不會侵犯到全身,所以不需要使用副作用較大的抗黴菌藥物。

這種「非侵襲性」的狀況有三種可能:

  • 黴菌局部聚集在鼻腔粘膜表面
黴菌、孢子等小東西飄入鼻子、聚集在鼻腔的某些地方,一般不會造成特別症狀,就像皮膚或腸道的細菌平時不會讓你感到不舒服一樣。針對這種狀況,不需使用抗黴菌藥物,只要把鼻黏膜上的黴菌去除就好,一個簡單的方式是利用食鹽水定期沖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潔。

  • 藥物治療無效的:黴菌球 (fungal ball)
林女士的例子中,後來發現是她的鼻竇裡長「黴菌球」。黴菌球是什麼?它們是飄入鼻腔的黴菌和分泌物在鼻子裡日積月累的堆積,所形成一坨坨髒髒黏黏、甚至帶有異味的東西。

黴菌球最常發生在臉頰深處最大的鼻竇,也就是上頷竇,常會造成單側鼻塞、濃鼻涕、臉頰脹痛或是聞到臭味。和慢性鼻竇炎不同的是,黴菌球造成的鼻竇炎通常以「單側」表現,所以這是為什麼長期單側鼻子有問題,要做進一步檢查的原因之一。

黴菌球無法藉由吃藥改善,需要靠鼻內視鏡手術將鼻腔深處的黴菌球清理乾淨,並將鼻竇的開口擴大。手術後還需搭配食鹽水沖洗鼻腔,不需要額外服用抗黴菌藥物,大多數的患者恢復效果都很好,復發的機會也很低。

  • 特別的黴菌感染:「過敏性」黴菌性鼻竇炎 (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
這是黴菌造成的一個特別疾病,起因於鼻子的免疫系統對黴菌產生了「過敏反應」,導致鼻腔一連串的變化,產生許多黏稠的鼻息肉佔據鼻腔。比較麻煩的是,它的症狀和一般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不容易區分,可能需要搭配影像檢查或過敏原測試才能確認。

這個疾病的治療,和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原則一樣,要將鼻息肉清除,搭配類固醇鼻噴劑以及食鹽水沖洗鼻腔。和上面兩種非侵襲性的狀況一樣,不需要額外服用抗黴菌藥物。



聽說免疫力差的人才會被黴菌感染?

錯!

非侵襲性的黴菌感染,例如常見的黴菌球,在免疫力正常的人就會發生。而侵襲性的黴菌感染,雖然大多發生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但有一種罕見疾病,稱為「肉芽腫性」黴菌性鼻竇炎(granulomatous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可能出現於免疫力正常的患者,所以「只有免疫力差的人才會被黴菌感染」的觀念,可能需要修正一下。


對抗黴菌大作戰

在醫師的建議下,楊先生接受了鼻腔的清創手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鼻內視鏡,將看得到的結痂、分泌物和異常黏膜清除乾淨。此外也會診了感染科醫師,開始使用抗黴菌藥物。

之後又在門診反覆地清理、治療鼻腔,過程雖然辛苦,但楊先生總算逐漸康復,開刀後過了三個月,症狀已經明顯改善,也沒再發現黴菌的蹤影了。

而林女士同樣接受了手術,在鼻內視鏡的輔助下,醫師將左側有問題的鼻竇開口擴大,果真發現裡頭有許多黴菌球,並花了好一段時間將所有黴菌球清除乾淨。

手術後她除了定期回診讓醫師清理傷口,平時也勤奮地沖洗鼻腔,開刀後三個月,黴菌球沒有復發的情形,終於聽到醫師說出那句她期待已久的話...

「阿姨!恭喜妳!妳可以畢業了!」


感謝您和我一起了解黴菌性鼻竇炎,若您覺得本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們,或是幫我在底下按個讚,這將會是鼓勵我持續寫作的最大動力!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 陳泓鈞醫師,保留所有權利。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若您有其他想了解的衛教資訊,歡迎來信告知,本部落格會定期更新內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