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搶救鼻過敏三部曲—根本改善體質之減敏治療一次了解

作者:陳泓鈞 (Hung-Chun Chen, MD)




個性有點靦腆的小真今年 21 歲,是位大學生,平時在外地唸書,這次特地把握回家的機會,前來耳鼻喉科門診。

「陳醫師,我想看鼻子過敏,這困擾我好久好久了,想問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小真緩慢地說出她長久以來的煩惱。

「您好,想請問什麼症狀最困擾您呢?」我問她。

「只要我在宿舍就常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眼睛癢到不行,現在連在教室也會,因為最近有個重要期末報告,但我根本沒辦法專心準備啊......」她充滿無奈地説。

細問之下,才知道先前她因為過敏性鼻炎四處求醫,吃了藥也噴了鼻噴劑,但她總覺得效果有限。此外,曾有醫師建議她要做手術,讓她的呼吸更通暢,但聽到手術這兩字就讓她卻步了。鼻過敏的狀況就這麼拖著,直到最近實在受不了,才再次鼓起勇氣前來門診。

「我之前有檢查過敏原,是對塵蟎過敏...醫生啊,想問一下我能不能使用那個減敏治療......」講到最後那幾個字,她的眼神裡似乎透露出一道希望的曙光。


看來眼前這位又是位做足功課才來的朋友,其實我覺得這樣是很好的,因為有一些背景知識,可以讓我們的溝通更有效率。

因為初次見面,我還是先幫她做了詳細的檢查。「嗯...真的是一位可以嘗試減敏治療的對象呢!」檢查後我心想。

之前的系列文章我們談過了對抗過敏性鼻炎的環境控制常見的治療方法,「過敏性鼻炎三部曲」進入到最後一章。在本文當中,我會跟您介紹根本改善過敏體質的「減敏治療」,希望提供嚴重鼻過敏的朋友另一個治療選擇。


關於減敏治療,重點先寫在前面

若您是 12 到 65 歲、對塵蟎過敏的族群,經藥物治療後仍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鼻過敏,可考慮使用舌下免疫療法來改善過敏體質,有機會長期緩解困擾已久的過敏症狀,並且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談減敏治療前,快速複習為什麼會鼻子過敏

正常狀況下,身體遇到外來物會適度地產生免疫、發炎反應,可以幫助我們清除不屬於體內的病菌,像是細菌、病毒...等等。可是某些人的身體對一些不是病菌的東西也大驚小怪,這種過度反應就變成所謂的「過敏」,而這些造成過敏的物質就稱作過敏原(allergen)。

過敏的人在接觸到過敏原後,免疫系統會釋放一些物質,例如 IgE 免疫球蛋白、組織胺(histamine),後者就是造成流鼻涕、打噴嚏、鼻子癢...等症狀的源頭。

為了扭轉這種過敏的狀況,有科學家思考,如果一直用過敏的物質去刺激身體,久而久之或許身體就見怪不怪,下次再遇到同樣的過敏原,就不會反應過度,過敏的症狀就有可能逐漸減少。

有了這樣的想法,「減敏治療」(Allergy immunotherapy, AIT)就因應而生。

這種減敏治療其實行之有年,早在 199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提到減敏治療(特別指舌下減敏治療,後面會提到)是很有淺力的治療。

這樣的療法甚至被寫入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針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指引中,建議嚴重鼻過敏的人,可以考慮接受這種減敏治療。



減敏治療分兩種,安全又方便的是「舌下」減敏治療

訓練過敏的身體,要試著將過敏的源頭送到體內,可以透過許多途徑,最常見的兩種方式是「皮下減敏治療」以及「舌下減敏治療」。

皮下減敏治療(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CIT)是將過敏原萃取物稀釋後,用針頭注射到皮膚底下。過敏原會從低劑量慢慢增加到高劑量,藉此訓練身體適應這些過敏原。不過,因為這種方式可能產生嚴重過敏反應,例如呼吸困難、喉頭水腫而窒息...等,所以目前在國內很少使用。

舌下減敏治療(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SLIT)則是將過敏原萃取物作成口服錠劑(也有做成滴劑的),含在舌下,藉由口腔黏膜中的細胞(樹突細胞)來吸收藥物中的過敏原,藉此誘發的過敏反應較溫和,而且不用打針,對患者來說較為方便且安全。

在本文中,要跟您介紹的是舌下減敏治療,它是將屋內常見的室塵蟎(home dust mite)萃取後,製作成舌下口服(國外還有其他過敏原製劑,如花粉)。這是目前美國 FDA 唯一核准的舌下口服錠,台灣的衛福部也已核准使用。



舌下減敏治療聽起來不錯,我可以使用嗎?

看到這裡,被過敏所困的您應該會想問:「醫生啊,我可以使用減敏治療嗎?」

這的確是最關鍵的問題,因為目前的舌下減敏治療的藥物是針對「室塵蟎」這個最常見過敏原設計的,所以在開始減敏治療之前,要先確認您是不是對塵蟎過敏。

確認的方式並不難,只要抽少量血,確認您的過敏指數(免疫球蛋白 IgE)是否過高,如果超標會進一步檢測過敏原為何。如果確定對塵蟎過敏,那您就可以考慮接受舌下減敏治療。

如果是對其他過敏原(例如貓狗毛、花粉...)等過敏怎麼辦呢?別擔心,建議跟您的鼻過敏專科醫師詳細討論,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您的客製化治療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舌下減敏口服錠目前建議 12 到 65 歲的塵蟎過敏病患,經過其他藥物治療後症狀仍嚴重者可以使用。因為還是原廠專利期藥物,健保目前沒給付,一週的藥費動輒超過千元,也是您接受減敏治療前重要的考量。

除了年齡限制,以下族群「不」建議接受減敏療法,包括:

  • 孕婦
  • 控制不佳的氣喘、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缺乏、惡性腫瘤患者


舌下口服錠要怎麼使用?吃了鼻子過敏就會馬上改善嗎?

這個舌下口服錠的使用方式很簡單,只要一天含一顆在舌下即可。

不過,開始治療前要請您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舌下減敏治療不會含個幾天就明顯感覺進步,也不像吃藥來得那麼立即見效。

目前的研究指出,連續使用舌下口服錠「至少八週」,就會感覺過敏症狀逐漸改善。如果您夠有毅力,持續使用超過六個月,鼻子過敏的症狀有機會減少五成

研究也發現,使用舌下減敏治療半年後中斷藥物,一年後鼻過敏的症狀還是比治療前減少三成左右,表示改善體質的效果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

國際治療準則提到,如果連續使用減敏治療 3 年,就能改善過敏疾病。


含這個藥有沒有什麼小技巧呢?

這個舌下錠的構造是一種凍晶口服錠,很容易溶解,因此藥物包裝一打開,就要立刻用乾燥的手把口服錠放到舌下。

要注意的是,口服錠放到舌下後的一分鐘內,不要做吞口水的動作,因為這樣會把一些藥物帶到喉嚨深處,造成喉嚨卡卡、灼熱感...等情形。另外服藥後五分鐘內,不要喝水或進食,才能發揮口服錠最大效果。



減敏治療有沒有什麼副作用?

因為是將高濃度的塵蟎萃取物含到舌下,服用舌下口服錠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喉嚨異物感、嘴唇水腫、口腔癢、耳朵癢、鼻咽炎...等過敏症狀,發生率超過十分之一,實在不低。

不過,這些副作用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少,就像一開始練習跑步會容易肌肉痠痛,但持之以恆地跑後,痠痛的頻率就會越來越少了。持續服用口服錠一到三個月,這些副作用就會慢慢減少。

即使出現輕微副作用,醫師也可以適度使用一些藥物(例如抗組織胺、類固醇),幫助您度過副作用較明顯的時期。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次含舌下錠時,建議您在診所或醫院使用,並觀察至少半小時,這樣如果出現嚴重副作用,醫師可以即時幫您處理,用藥安全會更有保障。


我已經開始減敏治療了,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減敏治療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這期間還有一些要請您注意的事,包括:

  • 平時還是要做好過敏的保養動作:包括環境控制、適時搭配過敏口服藥或鼻噴劑、規律作息和保持運動習慣。
  • 有在吃其他藥物請告知醫師,避免藥物互相干擾影響療效
  • 口服錠忘記服藥怎麼辦?如果中斷治療在七天之內,都可以自行恢復療程。但如果中斷七天以上,恢復療程前應該先讓醫師評估您的狀況。


講到這裡,重點整理減敏治療對鼻過敏的您有什麼幫助?

  • 當您已經接受過鼻過敏專科醫師的治療(包括口服過敏藥或鼻噴劑)一段時間,也很認真改善環境,卻仍受嚴重過敏症狀所困,可以考慮減敏治療來根本改善體質。
  • 連續使用 8 週以上,鼻過敏症狀逐漸改善。
  • 連續使用 6 個月以上,鼻過敏症狀有機會減少一半。
  • 連續使用減敏治療 3 年,能改善鼻過敏體質。


給過敏的鼻子一個重獲新生的機會

小真每天都認真服用減敏治療舌下錠,到撰寫本文時已經三個多月了,回診她說打噴嚏、鼻涕倒流的頻率變少了。此外,她現在也養成注意過敏環境的習慣,定期清洗宿舍的寢具,並時常留意濕度。

三個月的時間感覺一下就過,現在的她看起來比初次見面多了許多笑容,整個人的氣色看起來好多了。我鼓勵她這段時間的努力,希望改善她鼻子的狀況後,身心靈都能越來越健康。

您也有困擾許久的嚴重鼻過敏嗎?也許減敏治療是您的救星喔!若本系列有關鼻過敏的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幫我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希望能讓更多人擁有更健康的鼻子喔~


我想進一步了解減敏治療


參考資料

  • Seidman MD, Gurgel RK, Lin SY,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Allergic rhiniti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5;152(1 Suppl):S1-S43. doi:10.1177/0194599814561600
  • Uptodate: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and asthma
  • Bergmann KC,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ublingual tablets of house dust mite allergen extracts in adul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Jun;133(6):1608-1614.e6. Epub 2013 Dec 31.




© 陳泓鈞醫師,保留所有權利。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若您有其他想了解的衛教資訊,歡迎來信告知,本部落格會定期更新內容喔!